繁体版 简体版
301book > 军事 > 回到民国当小编 > 第122章,籼优二号

“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结果公报”

“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1963年7月1日起,进行了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1963年7月1日至10月1日,完成了全国人口的走访登记工作。在对主要数据进行计算机快速处理后,1964年1月1日起,抽取全国10%的城乡地区进行普查质量抽查。”

“目前,全国人口普查的全部资料已经过计算机和计算机数据网进行了完全的统计和分析处理,可以公布。”

“至北京时间1963年7月1日0时0分,全国总人口为7亿1533万6839人。中国香港地区人口数为304.5万人(估计值),中国澳门地区人口数为44.5万人(估计值)。”

“根据中国-印尼1955年万隆协议,拥有中国-印尼双重国籍的中国公民数为29万3910人。”

“二、城乡人口。中国境内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1亿3526万人,占总人口的18.91%;居住在农村的人口5亿8006万人,占总人口的81.09%。”

“三、家庭户人口……”

“四、总人口性别构成……”

“五、人口年龄构成……”

“六、人口受教育程度……”

……

二普的结果终于出台。和10年前相比,使用计算机更普遍了,网速更快了,但是普查的项目也更详细、准确度要求更高了。因此普查结果仍然用了1年才正式公布。

唐华首先看的就是全国人口,7.15亿。减去台湾现在的800多万人口,7.07亿。

唐华要7.07亿的数字,是拿来和原历史位面的1963年人口做对比,原来是6.82亿。人口多了2500万。2500万……

“薛局长,59、60、61年的人口增长率有些低啊。”唐华翻二普和前5年的人口调查数据。

薛木桥:“低么?不低。你再看看这里。”

薛木桥翻到二普报告“人口年龄构成”那里,指着中间的几行数字:

“上一次的人口普查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出生于1936年到1939年的人口,活到1953年的人明显偏少。1959到1961这三年,新进入生育年龄的主力是这一代人,这代人数量少,育龄妇女总数没那么多,考察这一代人的平均出生率,数字还是正常的。”

唐华明白了。

“日本鬼子打进来,大人都九死一生,小孩子夭折的太多了。”

李复春补充了一句。

总理:“和1953年相比,全国人口总数增长了18.8%,年均增长率1.74%,如果还按这个速度增长,1974年全国人口会达到8.5亿,农业的压力还是很大。”

邓子飞:“63年粮食产量增速达到了10%,从2.2亿吨到2.41亿吨,而且今年还会有5%左右的增长,就现在来看,今后10年,农业产量的增长可以继续供应增长的人口,但20年后就不好说了。”

唐华:“63年等于是报复式增长,毕竟前几年粮食产量长期停滞。不过,今后农业发展的潜力应该还是很大,杂交水稻在逐年普及、化肥农药供应量也会持续增长。”

邓子飞:“但愿如此吧……”

……

武汉。

彭士禄、黄旭华与核潜艇的设计团队在船台的边上,注视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长城一号”第二次下水。

为什么是第二次……

1962年开工的长城一号艇,1964年2月下水,这是第一次。

下水后的长城一号在武船的码头舾装。舾装工作全面铺开后,不断发现潜艇艇体和动力系统在建造中出了一些缺陷,这些缺陷有的是能在舾装码头修补的,有的不能。

然后还能怎样呢,只好在1964年4月,把长城一号又倒退回船台……

虽然核潜艇项目是严格保密的,但这件事一出来,有相关权限的船舶系统、工业系统高层全都知道了。

牧野茂从上海发邮件,首先批评了长城一号的总建造师在工作中存在问题,核潜艇建造的工人、工程师团队事前没有做详细周到的培训,肯定有的工人一顺手就按柴电潜艇的法子去搞了。

然后牧野茂批评了核潜艇的设计团队,要他们以后更频繁地到造船厂现场去跟进建造,不断调研,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在北京的刘鼐也批示,说核潜艇不但是船舶局,而且是机械工业部制造过的最庞大复杂也最特殊的机器,出现一些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但要善于从挫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同时掌握避免挫折的方法,不断增加核潜艇的设计和建造水平。

唐华看到报告是哭笑不得,没想到武船初试手,cos的竟然是科钦造船厂。

还好这事儿除开武船自己,全国只有不到100个人知道。

“首先要表扬武船的舾装工作,在每

间部分,看得出来,他和水稻都陶醉在音乐中。

一曲拉完,袁隆平睁开眼睛。

“在稻田中央拉小提琴,是不是能让水稻增产呀?”唐华问了一句。

袁隆平点点头。唐华:……

“杂交水稻像一首歌曲,它的基因就像音乐的音符,我们把它的基因调换位置,从一个琴盒装到另一个琴盒……就这样把水稻变成了现在的样子。”

唐华:“如果不只是调换位置,而是拆分成一个一个的音符,再重新组合起来……”

袁隆平:“那会是什么?”

唐华:“这个……晚点我们在会议上再说吧。上次见你还是两年多以前了。”

袁隆平:“是啊,也是在海南岛,不过那时候籼优二号还没育出来。现在这一片就是籼优二号,上一季粗测,产量高于籼优一,抗病虫害能力全面加强。这一季是二次测试。四年之期,刚好。”

唐华:“谢谢你这四年的工作,全国人民都要谢谢你。”

“这是我们该做的。……我小时候也挨过饿啊。所以那时候我就想,怎么样才能让全中国的人都吃饱饭。这几年,做的这些工作,如果能让大家碗里的饭多一些,那我这一辈子就有价值了。”

唐华:“今天我带了吉他,我们就一起给籼优二号开场音乐会吧。”

袁隆平:“那种插电插头的不要,太吵了。”

唐华:“……当然不是,我带的是民谣吉他。”

……

“唐院长!”“唐院长!隆平,”

裴新澍一路小跑过来,在田边上气不接下气。唐华把手指头伸到嘴边“嘘”了一声。不是怕吵着禾苗,是张先程还在歇息呢。

唐华:“什么事快说,还有,小点声。”

裴新澍递给唐华一张纸,“诺贝尔!诺贝尔物理学奖!”

“196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来自中国的三位科学家:唐华、赵忠尧、钱三强。”

“以表彰他们在量子电子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在受激辐射、激光谐振放大等领域的独到贡献,这些贡献使得激光走入实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赵忠尧的电报来不及自己写正文了,就是把获奖词原样照抄,然后添了一句话:“终于发奖了!”

——唐华看完电报,对折了一下,又还给裴新澍。

“谢谢。”唐华说,“先等一下,《我的祖国》还没弹完呢。”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章 加入书签